对微课兴趣的产生,最早我有幸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傅钢善教授的“微课研究与实践” ”的专题报告。当时,我正在上五年级上册的古诗单元。其中,作者都利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景象,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,但孩子们因为对古诗的背景了解不够,理解起来有些困难。我就在想利用微课具体包装,使其短小精悍的视频,引人入胜,吸引今天的学生,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恰逢陕西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开赛,给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实践,展示,交流的大好机会。第一届获奖的两位老师的技术支持下,我鼓起了勇气,想要尝尝这个“螃蟹”的滋味。
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参赛前的广泛调研必不可少。我选取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太好理解的知识点,一一罗列出来,作为备选。在此之上,我收集了更多的优秀微课视频,最终确定我的微课以古诗中的意象入手,让学生明白诗句中的意象是有一定含义的,只有明白了意象,才能准确把握诗意、诗情。
“知易行难”,美好的设想总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打磨。一开始着手录制视频,就体会到了软硬件的重要。录制设备的不足尚可变通,可空想如何借助机器媒介实现沉稳“落地”却着实难办。于是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充电和实操。这其中包括台词的编写,手持录制的稳定性调试,时间轴的掌控,视频音频的录制,编辑和合成等,不一而足。时间紧张,能力有限也尽量争取完成度的最大化,终于有惊无险地及时完成了作品,等待领导和同仁的评价和指导,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荣誉。
“知恩言谢”,微课视频的构思和制作离不开五语组同仁们的建议,帮助和技术支持。
回首参赛历程,收获良多:从没听说过微课,到了解微课,到录制上传微课,这次通过自己动手做微课,学到了不少东西。微课,刚从于傅钢善老师那里听到这个概念时,颇觉得不以为然,五分钟缩小到十分钟能讲出什么名堂来呢?亲身经历了一次录制全过程之后,我被它神奇的魅力感染,甚至已经开始喜欢这种上课的形式了。我也对微课和微课教学技术与方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,也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。等风来,不如追风去,在微课学习制作的路上,我要做自己课程的设计师,成就更深层次的自己。